父亲总被催出院俩月换了4家医院 住院天数受限引关注

父亲总被催出院俩月换了4家医院

近两个月,北京居民陈西奔波于四家医院之间,只为给父亲办理住院、出院手续。陈西的父亲年过七旬,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等疾病,今年又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处于卧床半失能状态。因病情复杂、治疗周期漫长,老人行动不便,陈西希望父亲能在一家医院持续住院治疗,但每次入院十多天就不得不另寻医院。医生称,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像他父亲这样的患者,原则上单次住院天数是有限制的。

陈西特意去医保部门咨询,对方表示没有相关规定。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父亲辗转多家医院。老人的身体已经到了承受极限,还要在出院、转院过程中增加消耗,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陈西心疼却无能为力。

多名患者及其家属反映,在住院时,因一些医院对住院天数有限制,不得不多次转院,在不同医院之间来回折腾,身心俱疲。国家医保部门曾于今年4月对此作出回应,称从未出台此类限制性规定,坚决反对少数医疗机构以“医保额度到了”为由强行要求患者出院、转院或自费住院的情况,欢迎群众向当地医保部门或国家医保局反映。

来自山东的真宏陪母亲就医已有大半年,对于单次住院天数限制深有体会。他的母亲年初确诊胰腺癌,病情稳定后在一家医院住院第14天时被通知办理出院。之后病情反复,再次住院十多天后又被要求出院或转院。李欣的女儿做了甲状腺肿瘤手术后在医院住了5天便出院,回家后突然发高烧,她只好带着女儿往返多家三甲医院,每家医院的住院时间都没有超过20天。湖南72岁的夏琳因丹毒诱发多种基础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但在老家某三甲医院住院15天后被要求出院,转入二级医院十多天后再次被要求出院。在北京工作的邢先生因细菌和病毒合并感染在当地某三甲医院住院十多天后,医生建议他先出院再重新住院,他认为自己尚未痊愈,经受不住折腾,但医生表示医院有平均住院日考核,他们也很无奈。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医院一般不会限制急性治疗期患者的住院时间,但当患者进入康复治疗期,一些医院会对患者单次住院天数作出限制,除非患者没有参加医保或由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这些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是慢性病或康复期患者。单次住院天数被限制,受访患者及家属普遍反映“身心俱疲”“医疗负担加重”。

多名医疗工作者称,对于急性期患者,无论住院多长时间,医院都会全力救治;但对于慢性康复期、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住院一定天数后,医院可能会动员其出院或转院。因为在现行的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保政策下,医院需要维持成本。过去,医保基金为治疗过程中消耗的各个项目付费,近年来国家推动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改革,将“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付费”,从而实现标准化支付,让医疗机构控制成本也能获得收入。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改革能推动医疗控费“挤水分”,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但也存在现行政策适用度不够灵活的问题。在强调经营收入的考核机制下,一些基层医院不得不承压。根据DRG付费政策,如果患者长期住院,超过了DRG费用线,医院就会扣医生的钱。这种情况下,医生往往选择提醒患者出院或转院。虽然医保政策没有直接限制患者单次住院天数,但考虑到DRG付费政策,患者住院时间越长,产生的实际费用越多,超出医保分值付费的总额部分基本由医院承担,导致医疗服务成本增加,经营压力变大,所以一般不会让患者住院太长时间。

专家指出,解决一些医院过度逐利的办法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财政预算,既要考虑医疗卫生体系安全性,又要刺激医院创造良好的绩效。此外,要提高公立医院的精细管理能力,医院不能直接把创收或控费指标摊派给医生。对于老年科、儿科、康复科、急诊科等科室,应在医院的绩效分配中有所倾斜。

国家医保局近期提出要用好特例单议机制为复杂危重病人兜底,并要求不再对单家医疗机构下达总额预算控制指标,完善长时间住院等特殊病例单议机制。相关改革措施有望缓解住院难的问题,期待这些措施的具体标准和实施细节能够不断细化和完善,更好地与医疗服务的实际运行成本相匹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